【财经分析】一线调研:小微绿色普惠金融亟须建立标准
记者近期调研采访发现,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,但是小微绿色金融仍是薄弱地带,“普惠金融不够绿色,绿色金融不够普惠”的情况仍然存在。在业界看来,小微绿色金融标准或是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。
小微企业难获绿色普惠红利
如何让绿色金融惠及在市场主体中占比更多的小微企业,成为不少地区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。记者了解到,尽管小微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机构发展重点,但鉴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缺失环境数据,且这类融资主体贷款规模小,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绿色审核与授信的成本较高,传统项目申报制并不适用,小微经营者因此长期无法获得绿色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表示,由于适用于小微企业的绿色标准不够清晰,哪怕天然拥有“绿色基因”的光伏行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、小微经销商,也难以拿到绿色信贷,需要各界推动小微绿色标准的制定和推广,为更多行业中的小微争取到更普惠、更绿色的服务。
“ESG是隆基的战略重点,但站在头部企业看我们的下游客户,尤其是长尾客户,他们不知道绿色要怎么做,更不知道如何进入绿色评价体系,亟待建立一套小微绿色标准,这是绿色金融的痛点。”隆基中国区分布式副总裁李剑说。
业界认为,将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小微企业纳入绿色普惠金融的政策范围内,地方政府贴息支持,银行业提供更多的绿色信贷,在绿色供应链系统当中的中小企业就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,让更多小微享受红利,从而支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进一步发展,整个体系就能实现多赢。
“绿色与普惠融合发展,是大势所趋。‘普惠’着眼于‘面’上的延展,尤其是要为小微企业、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;而‘绿色’着眼于‘质’上的提升,重点是服务于绿色低碳发展。”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实践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,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建立小微绿色金融标准成关键
界定小微企业的哪些经济活动属于“绿色”,有利于明晰“绿色普惠金融”的范围和具体形态,从而针对这些“绿色”活动开展“绿色金融业务”,为绿色普惠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,从而引导绿色普惠金融规范发展。
在普惠性绿色金融发展上,浙江省已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和实践,或许可以成为其他地区的借鉴。据悉,2022年底,由北京绿金院、蚂蚁集团、芝麻企业信用、网商银行等单位联合起草,浙江省金融学会正式发布了《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》团体标准,明确了小微企业绿色评价的对象、原则、指标及程序。
“从搭建标准到模型测算,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评价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关键,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我们认为,数字化可能是小微绿色金融难题的最优解。”网商银行现金管理部总经理黎峰表示。
截至2022年末,网商银行已累计完成623万家小微企业的绿色评级。通过绿色采购贷、绿色中标贷以及其他绿色信贷优惠,累计为42万小微提供绿色利率优惠。
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中心副主任张芳表示,根据小微企业业务特性和发展实际,供应链金融能很好地支持小微企业绿色化转型,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。同时,应当更大范围地建立并推广小微绿色评级标准,这不仅能够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积极发展,也将对助力绿色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
关键词: